“燃情四十年”:讲好改革开放新故事——以《咵天》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为例

投稿单位:电视经济频道

作者:胡曦、扈娜

“燃情四十年”:讲好改革开放新故事            

——以《咵天》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为例            

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经济频道 胡曦  扈娜            

网络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使新闻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面对信息的大量涌入,平庸的内容在现在的互联网筛选机制下,将会被迅速淘汰。技术越发展,内容为王这个定律将越来越有说服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含着优质的精致的媒体内容,这是一切媒体影响力和变现的基础。今日的广电人,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独树一帜的原创视频新闻品牌,借助优质鲜活的内容去吸引受众。作为处在最基层的地方媒体,更加要为生产优质内容创造广阔的路径,在狭小的竞争空间内做出自身的特色。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中,如何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本文以湖北经视《咵天》栏目“燃情四十年-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专题”为例,谈谈这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一、策划定位着眼“三特”            

年初开始,湖北经视《咵天》栏目就组织骨干报道小组,召开商讨会,反复讨论报道选题与形式。比如征集改革开放具有象征意义的“纪念物”、老照片,走访改革开放中城市发展的巨变,采访改革开放中的亲历者,通过亲历者的口述与记忆的"浪花",谈衣食住行变化,分享他们奋斗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最终确定《燃情四十年!——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专题》系列报道,《百货大楼里的彩色记忆》、《百年轮渡并不老》、《方寸之间的幸福生活》、《我的大学》、《开往新时代的火车》、《一双草鞋觅邮踪》、《天堑上的超级工程》、《从南湖到天河载梦远航》以及《从见字如面到面面俱到》。这些报道用小切口展示大变革,以小故事传递正能量,力图体现40年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与地方特色。            

   二是切合武汉江城的特征。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武汉,每天不一样,有着鲜明的特征,所谓“百年轮渡并不老”“我的大学”“天堑上的超级工程”等等,湖北人踏实肯干,并由此形成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三是体现新时代的特色。从个体走向群体,也体现了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重要节点上的特色。40年,正是两代人主角传承与转换之间。如果说,过去是湖北人一个个独特的记忆,那么今天我们意欲探究和呈现的是,代际之间新的特点,人们在更为广阔的领域追求美好的生活,改革开放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等,内涵远比仅仅“富起来”更为丰富和深刻,而这一切,通过中国速度、中国桥梁、中国建筑、中国科技、中国味道乃至中国精神,更能具体生动地得到展现。            

取材叙述把握“四性”            

   四是正视过程的复杂性。在任何时代,个人的命运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一个行业的发展也会有起有落,也会有遭遇挫折陷入低谷的时候。正视报道对象成长过程的复杂性,既反映辉煌繁荣,也不讳言失落萧条,也是这组报道的一个特点。如,百年轮渡曾经是武汉人过江最便捷的出行方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天浩荡过江的人群挤爆码头。然而随着武汉桥梁隧道建设的提速,武汉轮渡的运营几乎陷于绝境,客流量急剧减少,船员流失。百年轮渡的路在何方?这成为轮渡转型,走向多元经营的新起点。百年轮渡的沉浮,不仅真实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曲折与转折,而且也丰富了报道的内涵,从某种程度来说,更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三点思考            

咵天栏目组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出了高质量的报道,在这一规定动作            

的重大宣传报道中出新出彩,但专栏质量仍有提升的空间。            

一是小团队也能做出大新闻。同类话题或经典内容的回顾对报道主题和内容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咵天》栏目组报道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力采编大都是80后和90后,对改革开放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背景与进程不甚了解。为做好这组报道,栏目组有针对性地组织了学习,保障了整个报道的质量。系列报道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三是内容分发上多样化。考虑到互联网时代的受众观看习惯、阅读心理等诸多因素,这组专题报道一开始就在集团新媒体上同步分发。视频内容采用新的叙述方式,修改标题,以适合互联网风格,带来更好的分发效果。《百货大楼里的彩色记忆》将标题改为“40年前通宵排队买彩电—武汉百货大楼里的彩色记忆,你有吗?”。这些都更需要记者有精炼的表述和对主题集中的处理技巧,这对报道的传播效果和效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平台那么多,我们可做的尝试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