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虚幻的“使用与满足”

投稿单位:电视经济频道

作者:屈晓平、毛勇

并不虚幻的“需求”与媒体困境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咵天》热线分析            

湖北广播电视台屈晓平毛勇            


内容摘要            

作为湖北地区知名的电视专栏,《咵天》栏目是个日播类节目,它以普通湖北地区民众热线为节目线索来源,以“咵大家身边事”为节目宗旨,反映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和人生故事。自开播之日起的十二年时间里,节目在湖北地区的收视率和占有率一直是同时段第一,与观众的互动也非常热烈,每年接到的热线电话在一万个左右。我们以2015--2017年所接到的栏目热线为例,进行内容分析,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进行研究,发现社会需求的变化,大众的社会意识的变化,影响大众的“使用与满足”体验,而大众媒体面临社会变化的压力需要将此化解为变革的动力。            


关键词            

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体的权力            


研究的背景及相关文献            

《经视咵天》作为湖北地区的一个知名的电视品牌,一直聚焦于大众的家庭及社会矛盾的调解与帮扶,栏目聚集了大量的律师团队、心理咨询师等社会力量,加入公益活动,帮助协调解决很多的家庭矛盾,得到当地社会的认可。所以常年以来,寻求帮助的热线电话也非常活跃,栏目每年接到的热线高达1万条左右。热线内容表现出了明显的求助偏向,栏目热线与大众的互动正反映了大众对媒体的“使用与满足”视野的深层社会需求。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1959年,卡茨在《大众传播调查和通俗文化研究》中首次提到“使用与满足研究”。1974年,卡茨、布拉姆勒、格里维奇的经典论文《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总结了当时使用与满足领域所做的研究,他们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指的是:(1)需求的社会和心理起源;(2)人们的需要;(3)需求产生的期望;(4)期望指向的大众传播媒介或其它来源:(5)这些来源引向对不同形式媒介的接触(或参与其他活动);(6)由接触造成需要的满足;(7)与满足同时产生的其它后果,也许大多是无意获得的结果。卡茨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传统的理论认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受众,受众是被动的,之前传播研究大多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就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进行研究,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把研究焦点转移到了受众身上。大众传播学者对受众“满足”心理的总结,最终可以归纳为“消遣娱乐”、“人际关系”、“个人认同”、“监视环境”四方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是从满足受众的社会心理需求的角度,对大众使用媒体的动机进行研究。            

近年来不少国内的传播学者将“使用与满足”理论应用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使用研究。如研究者在微信使用者的研究中发现:用户持续使用微信受感知易用性、感知趣味性及满意度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受感知有用性、感知转换成本和感知隐私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1詹恂等  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及使用与满足研究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1)            

强调的是“满足趣味性”,而有的研究者在网络直播的使用中发现:网络直播受众在使用网络直播的过程中,其需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且网络直播受众的使用动机和需求满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网络直播受众使用网络直播的最大动机是放松心情、舒缓压力。2彭盼盼 网络直播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郑州大学        

有的研究者在移动短视频的使用中发现使用者的情感需求、个人整合需求、社会整合需求和纾解压力需求。3姚秀秀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移动短视频的发展策略研究--以秒拍APP为例  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