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40村

投稿单位:电视垄上频道

作者:石勇、李培根、李磊杰、彭孟、曹丽萍、朱婵、马飞

40年40村(系列选送之一)         


   

灯火辉煌40年:从“星星点灯”到“万家灯火”            

记者 彭孟 曹丽萍 松滋台 李波            

导语: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力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夜幕降临,乡亲们家里的灯一盏一盏的亮起来,谁又能想到,40年前,不少地方用电灯只是个梦想呢?今天我们的记者来到了松滋市卸甲坪乡,一起来听听那里40年前的故事。            


解说:卸甲坪乡位于武陵山余脉的大岭山,海拔815米,被称为“荆州屋脊”,改革开放前,这里属于“老少边穷”地区。“1978年,这里还没有电,村民不知电灯是啥样,就更谈不上家用电器。            

同期:(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黄林桥村 村民 覃先齐)有钱的就点煤油灯,没钱的就用菜油,勺子,棉花做捻子,还有用松树点亮的。            

解说: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末的日子,81岁的覃老爷子说只能用四个字形容,那就是黑灯瞎火,没有电,当地村民就用松脂、煤油点灯照明,不仅气味大,烟薰火燎的,最重要的是不亮堂。            

同期:(覃先齐的老伴 李太珍)做饭吃就把灯端着,才看得到,走到哪里拿到哪里。            

解说: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1984年,卸甲坪乡自筹资金建了一座简易的变电站,1985年,村里的乡亲终于用上电了。但是因为各项条件有限,乡亲们的用电质量一直不高。            

同期:(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黄林桥村 村民 覃先齐)那个小沟里,一个小水泵,供百把户人家用电,那不强。            

同期:(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 副乡长 张勇)包括大概前五年前,有些高山地区供电十分不足,空调闲置,电饭煲都不能用。            

解说:为了彻底解决山区农村用电难的问题,当地政府和电力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1999年,在首轮农网改造和农电体制改革中,卸甲坪乡变电站移交给供电公司接管,2003年,供电公司又将1000千伏安容量的变压器增容到3150千伏安,并实施了站内设备综合自动化改造。            

同期:(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 副乡长 张勇)我们现在卸甲坪乡台区有了9个,10千伏的电路有了四条,基本能解决生活用电问题。            

解说:经过几轮农网改造,现在的卸甲坪乡,一根根水泥电杆立于高山之巅,大山之中,一只只崭新的电表整齐地装在乡亲们的家门口,乡亲们用电再也不用别别扭扭的了,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不光是用电稳定了,电力服务也升级了。            

同期:(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黄林桥村 村民 覃先齐)热水器洗澡,有洗衣机,电视机,电冰柜,我们一个人一个手机,这是过去想都想不到的。            

同期:(卸甲坪土家族乡供电所 所长 周龙)你看现在的变化吧,智能电表装了以后,可以直接在网上用微信,支付宝交费,还可以直接看度数,做个用电的明白人。            

解说:电力的升级改造不仅解决了乡亲们的照明问题,还解放了生产力,加快了卸甲坪经济的发展,从2015年开始,松滋市供电公司又投入1987万元对卸甲坪乡电力设施实施改造,有了稳定的电力保障,乡里加大了旅游开发步伐,2017年,曲尺河温泉度假村开门迎客。            

同期:(温泉度假村 运营总监 闫进)夏天空调,冬天取暖,取水都是要用电的,在2017年10月份的时候,为我们架设了一条专线,保证了度假村的运行,而且我们整个后期的开发也会更加快一些。            

解说:有了充足的电能,卸甲坪乡经济发展的脚步越走越快。如今,卸甲坪乡各类合作社和加工企业兴起,还办起了土家风情民俗文化节、举办油菜花摄影大赛等,村民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同期:(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 副乡长 张勇)包括农村专业合作社,葛根,米业,都是要深加工,需要冷藏的,这都是需要用电的。            

同期:(国网松滋市供电公司发展建设部主任  李宜平)到2018年,我们有220千伏变电站两座,110千伏变电站8座,35千伏变电站12座,形成了现代化电网,为松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垄上行》记者报道            




40年40村(系列选送之二)            


胡志高村:“石头创意”扮靓古村落            

记者:朱婵 马飞 蕲春台:吕梁            

导语:继续40年40村40变化系列报道,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讲述的是蕲春县一个偏远小山村的故事。            


现场:记者 朱婵 我现在是在蕲春县刘河镇的胡志高村,大伙儿来瞧一瞧,我现在走的这条路,相当的有特点,它是又一些大大小小的石磨组成的,外圆内方,当地的村民称它为元宝路。            

解说:脚踩300多个石磨和1万多颗鹅卵石铺成的特色小道,走进胡志高村。一个有着美丽传说的古老村落,呈现在我们眼前。村名中的胡志高,是一石匠,元朝1315年出生于胡大湾村,后被封为皇室建筑的石雕大师。            

同期:黄冈市蕲春县胡志高村党支部书记 胡越胜 (村里)石器很多,像石磨、石磙……还有拴马市。我们祠堂旁边,有一排都是他雕刻的东西。            

解说:公元1355年,胡志高荣归故里,把精湛的手艺传给了家乡的年轻人。村民们从此以石刻、石雕为业,过上了“吃石头饭”的生活。石头也就成为了村民们最珍爱的宝贝。胡志高去世后,为了纪念他,后人以他的名字命名村名。            

同期:黄冈市蕲春县胡志高村党支部书记 胡越胜 宝贝到了中间,因为年代过了,老百姓把石磨都到处扔。(为什么到处丢)因为石磨圆形的,我们农村有一个说法,有小孩子的家里放了石磨不好养,所以就到处丢,丢到河里、塘里,成了“石头垃圾”。            

解说:“石头宝贝”变成了“石头垃圾”,可是愁坏了村书记胡越胜。因为这“重量级”的垃圾清理起来可是个大难题。那时候的胡志高村,因脏、乱、差、穷而出了名。在旧照片中的这一口堰塘,是当年胡志高村最脏的地方。各种生活垃圾,以及“石头垃圾”,堆积其中,散发出阵阵恶臭,令人不敢靠近。但现如今,这口堰塘却变了个样。            

(音乐+堰塘现在样子的照片)            

解说:石磙做成凳子,石磨铺平地面,石槽变成了洗手池,还有造型各异的石碑、石碾制成了护栏和花坛。没有恶臭,只闻花香。            

同期:黄冈市蕲春县胡志高村党支部书记 胡越胜  (哇,好大一个石头桌子啊!)这个石头桌子有16吨,是我们村的镇村之宝。(您跟我说说,咱们当时怎么又想到把石头变回宝贝的呢)我们搞美丽乡村,说句良心话,我们没有钱。资金是我们搞美丽乡村最大的困惑。通过我们到浙江安吉那边去学习,看到别人把他们废旧的东西都利用起来了。            


曾经的脏乱差 如今的美如画            


解说:变废为宝,将最脏的地方变为最干净的地方,这是胡志高村寻求变化走出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胡越胜说,只有将最脏变最美才最具有说服力,才能让老百姓都动起来。            

同期:黄冈市蕲春县胡志高村党支部书记 胡越胜 开始老百姓在河里捡一些石头回来,村里提供水泥,有一家拉了7吨水泥,把他房前屋后全部铺上了鹅卵石路,他认为占村里的便宜。……这是他做好的花坛,我们村里奖励鲜花,做好了就不一样了,思想慢慢的变过来。            

解说:胡越胜说,胡志高村这些年首先改变的是村里的堰塘,其次发生改变的是村民的思想,紧接着村容村貌和村民家都变美了。            

同期:黄冈市蕲春县胡志高村村民 胡济胜  (咱这个小花园好漂亮,都是您自己打造的吗)对,在我们村里的鼓励下。原来的旧房子翻新的。            

解说:胡济胜老人,是响应胡志高村打造美丽乡村的积极分子,他亲自动手,将自家的旧房打造了花园,自家的老屋分别改造成一间微型博物馆,还在家中自办图书室供村民阅读,闲暇时间种草养花,乐在其中。            

同期:黄冈市蕲春县胡志高村村民 胡济胜  (您作为咱们村的一份子骄不骄傲)肯定骄傲啊!我们村做的那么漂亮,我心里开心啊!游客来了,大拇指竖起来,胡志高村做的不错,我们老百姓的心里都是很舒服的。            

解说:废青瓦修成“祥云路”、河边捡回的鹅卵石砌成了“养生路”、同期:游客 这里看起来很清爽。            

同期:游客 我到这里来了好几次了,我觉得这里挺好的,我有空的时候就来这里玩。            

解说:从一个生活环境脏乱差的偏远贫困小山村,变成蕲春县“洁美乡村第一村”。胡志高村的变化,吸引来了八方游客。近一两年,村子已自发成立了8家农家乐,旅游旺季时,每周末从各地前来游玩的游客超过2000人。            

同期:黄冈市蕲春县胡志高村党支部书记 胡越胜  美丽乡村搞好之后,有市场主题进驻到了我们村,老板已经来了,我们村现在有4个基地流转了我们老百姓的地,老百姓可以在那里干活。我们的着力点还是在乡村游,把村里的文化底蕴搞起来。让人家来了以后,有看头、有游头,有吃的有住的有玩的。            

                                       《垄上行》记者报道            


40年40村(系列选送之三)            

峡江滋养 长江村的橙子格外甜!            

记者 李磊杰            

导语:万里长江,千百年来以母亲的胸怀滋养着两岸民众,蜿蜒曲折间,分布着成千上万个村落,不少村子还以长江为名。今天我们要带您去的的是宜昌市秭归县的长江村,这个村依长江而生、因长江而兴,在新时代中也谱写了一曲新的长江之歌。            


解说:位于宜昌市的西陵峡,峰峦高耸、风景秀美,长江村就在兵书宝剑峡和牛肝马肺峡之间。这里连片的梯田倚江而立,脐橙树上挂着累累果实,再过几天,村民杜荣正的果园就将开门迎客。            

同期:(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长江村 村民 杜荣正)            

我们这里今年的产量在三十万斤以上,平均价大概在一块五左右一斤,我们好的不止(这个价),有些果子甚至卖三块四块。            

解说:杜师傅种植的是当地特色品种——桃叶橙,这种脐橙因叶片形似桃树叶而得名。他说,成熟的桃叶橙有一股迷人的奶香,吃起来像冰糖般可口,因此有人称桃叶橙是柑橘中的“金元宝”。            

同期:(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长江村 村民 杜荣正)            

它是圆形,果子都不是蛮大,但是比较脆嫩,相当甜。也还是放的时间比较长,销售上各方面都还是比较可以。            

解说:长江村依山傍水,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桃叶橙。杜师傅说,长江水库和高山阻隔,形成了独特的温暖湿润气候,昼夜温差大,全年积温高,乡亲们历来有种植柑橘的传统。            

同期:(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长江村 村民 杜荣正)            

我们这里海拔在三百米以下,这里的温度适宜桃叶橙的生长,果子的成熟率相当好。            

解说:在这长江河谷,有680多户农民种植桃叶橙。近年来,乡亲们还在果园的硬件设施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旱涝保收。            

同期:(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长江村 村民 杜荣正)            

国家又给我们建了这个水管,你看这个水管都是架到田间,防止夏天干旱。我们现在整个是五百亩基地,以后对于干旱,完全是抗旱保丰收,完全是达得到要求了。            

解说:桃叶橙带来的甜蜜,也融入了长江村乡亲的生活,大伙做菜,都爱放一点橙子皮作为佐料。您瞧,这一盘“凉拌橙皮”,就是长江村乡亲们的家常菜之一。            

同期:(杜荣正的妻子 马兰英)            

吃了就可以(有助)消化,这个橙子皮非常好吃,你看,又香,又好吃,又脆。            

解说:马大姐说,今年家里的桃叶橙刚挂果,就接到了五份订单。两口子专心管理好果园,销售方面没有后顾之忧。正因为抱着这个“金元宝”,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同期:(杜荣正的妻子 马兰英)            

今年杀年猪杀了几头,杀了一头,三百七十三斤。以前想这些(菜)吃都吃不到,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做的菜非常好吃。            

解说:为了让桃叶橙造福于民,秭归县柑橘协会申报桃叶橙为国家地标农产品。如今,长江村还建立了500亩精品桃叶橙基地,全部严格执行《无公害食品 柑橘生产技术规程》。            

同期:(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长江村 党总支书记 崔旭东)            

我们以特色农业发展为主,第一是我们的桃叶橙,第二是精品石榴,第三是白花桃,以这三大主导农产品,带动我们全村的经济产业发展。            


长江村:从头再来的创业壮歌            

导语:长江村依山傍水,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发展柑橘种植,闯出了一条特色产业之路。不过,长江村也曾经历过一场从天而降的磨难。            


解说:1985年6月12日凌晨,一声山崩石裂的巨响过后,3000多万方土石的大型滑坡将千年古镇新滩镇1500多间房屋全部摧毁入江,长江村瞬间变成一片废墟。            

同期:(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长江村 党总支书记 崔旭东)            

我们现在所站的地方就是新滩滑坡的遗迹,当年三千多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全部涌入长江,给我们造成一纸空白。            

解说:大滑坡过后,原长江、北沱、沙子岭等三村合并组建新的长江村,人们在废墟上开始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历经7年多努力,长江村成功改田1000多亩,裸露的深层黄土逐渐被青翠的庄稼覆盖。            

同期:(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长江村 党总支书记 崔旭东)            

我们做好滑坡治理,围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这种新滩精神来建设我们的家园,在废墟上建成了我们的桃叶橙精品园。            

解说:2006年三峡库区启动“移土培肥”工程,国家投资近800万元在长江村兴建灌溉、田间道路以及防护林等基础设施,新增耕地600余亩。除了柑橘,还有乡亲返乡种起了石榴。            

同期:(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长江村 村民 江朝刚)            

公路,交通基本上都改善了一大部分,因为它(长江村)的土质跟气候,适合我们本地的石榴产业。            

解说:利用长江村独特的峡江气候,江朝刚带动80多位乡亲,建成了800亩石榴基地。现在,他不仅要把高品质的石榴卖出去,还要把游客引进来,让他们在碧水青山间体验采摘的乐趣。            

同期:(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长江村 村民 江朝刚)            

普通的石榴一般都是两三块钱一斤,不超过五块钱一斤,我们通过我们本地品种改良,现在市场上都是十多块钱一斤,经济价值都比较高。            

解说:产业发展后,更多的能人选择回到长江村,建设家乡。今年67岁的王功厚是一名农业技术员,退休后,他的精力都花在了为乡亲们服务上。            

同期:(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长江村 村民 王功厚)            

和技术顾问一样,跟他们解决(杀)什么虫,治什么病,需要配什么药,搞技术指导,修剪指导。这都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因为我喜欢这个事业。            

解说:长江村有90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让产业大户、合作社对贫困户进行务工、技术指导,户均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享受长江带来滋养的同时,乡亲们也不忘回报长江,保护长江。            

同期:(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长江村 党总支书记 崔旭东)            

我们关闭了临江的一家生猪养殖场,关闭了一个码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能为了我们一点集体经济收入而影响了我们大的环境。            

解说: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长江村人通过勤劳的双手,将昔日的灾后重建村变为产业发展先进村,全村经济总收入2017年达到432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7405元,还被评为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同期:(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长江村 党总支书记 崔旭东)            

长江村在未来的发展中,我想还是围绕乡村振兴来让我们的环境更美,围绕香溪长江大桥生态旅游圈打造农旅结合。            

《垄上行》记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