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红梅与她的古寨书屋

投稿单位:电视经济频道

作者:孟梅 李煜 熊晖







导视配音:            

当保姆、卖蜂窝煤、捡垃圾、收古玩,一个家境贫寒的农家女,如何白手起家,创建一个古建行业的传奇?民俗街非遗节,栩栩如生的浮雕,错综复杂的榫卯,这个初一辍学农家女,为何投资破亿,建起千亩文化旅游园?四百年老宅改建农家书屋,兴建国学堂传承传统文化,这个四十岁的奇女子又为何要坚持再续耕读传承《与新时代同行》让我们共同走近古寨书屋主人——余红梅            


第一段            

余红梅同期声:            

都搬到后面书屋里去,等会儿我来收拾。            


员工同期声:            

秋香,把这个剪开一下。            

好,来了。            



配音:            

画面里这个挺着大肚子依然忙碌不已的女子叫余红梅,是武汉市新洲凤娃古寨的董事长,也是古寨这处农家书屋的主人。对于手下员工几千、身兼四家公司董事长的余红梅来说,无论多忙,农家书屋的事情,她总是会亲力亲为。今天是书屋例行补给的日子,更是距离余红梅预产期有一周的日子            



余红梅同期声:            

你看这个是中国历代的清官,正好我们郭府也有一个叫郭庆的清官,是我们明代的一个清官,跟这个也有关系,所以我让广电出版局点着送的。还有这一本,这一本是油桃,我们也种了500多亩的桃树,桃子好不好吃,能不能卖好价钱,就要看它的种植技术了,所以这个书是非常有用的。            


余红梅采访:            

采访:你是不是快生了啊?            

余红梅:是的,估计还有几天。            

采访:是吧,预产期是几号啊?            

余红梅:22号嘛,就说先是22号,然后他说有可能28号,就是22号到28号之间。            

采访:那真的是没几天啦!            

余红梅:今天是19号。            

采访:您这胆子是够大的。            

余红梅:我一直以来都这样,习惯了,我也没有那么娇气。昨天早上从7点钟不到,一直到晚上12点半,一直都这样,但是我一倒到床上就睡着了,一睁开眼睛就是事,忙不过来,有很多事情我还是想亲力亲为,能够做就做。            



余红梅坐游览车视察:            

员工:你还有几天就要生了,交给我们就完了,你放心。            

余红梅:你个男人婆婆妈妈的干什么,我去看一下,去看一下。            



余红梅同期声:            

哎哟,你别把这一块弄平了。            

你看那半边都是用古代的砖做的,我那天来看了的,这半边都用古代的砖做。那我这一点点为什么用现代的砖做呢?这肯定是不行的。            

员工:你看这边有没有什么要修缮一下的?            

余红梅:你看墙上一些古代的字,都不要动它。不要把它都洗掉,洗干净就没了,我们用古代的,上面有诗,就不动它,就要这种感觉。我们做成茶楼,这个底部,这个线,以那个为平行。            



余红梅配音:            

整个景区的流转面积是一千八百亩,然后一期已经投资了一点六个多个亿,然后,二期还有两点五个亿。            


余红梅同期声:            

这里的每一栋建筑和每一砖一瓦,就像我肚子里孩子一样。哎呀,真的还是很不容易的,一点一滴的看着它做起来。            


配音:            

这个余红梅口中的孩子,就是她倾注了十几年辛苦打拼的全部身家,倾心打造的千亩文化旅游园-------凤娃古寨。余红梅说,她醉心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魅力,痴迷华夏文化精粹,建这个文化园就是圆梦,既是圆自己从小就缺失的梦,也是想帮助更多的人圆梦。            


第二段            


余红梅采访:            

采访:(您刚才说)您只上了初中是吧?            

余红梅:初中没上完,上了个初一半年。            

采访:(还是因为)是家里的原因吗?            

余红梅:嗯,是的。当时没有学费。其实我蛮不愿意提起以前的,真的。            

采访:(您别难过啊。就是,)当时家里比较贫困是吧?            

余红梅:当时那个我和外公做临时工,还做了一点钱。但是因为我本人还差学校130多块钱。然后我的妹妹正好得了当时叫做肝炎。又是急性鼻炎加一起,外婆把一头猪卖了还不够,然后我就把 我的学费凑了。            

配音:            

据1992年度的《统计年鉴》,武汉市新洲区的农民年平均收入只有区区814元,月均不到70元,年仅14岁的余红梅,迎来了她人生的第一次波折,家境贫困让她被迫离开校园,进入当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队伍,到城里当了一名小保姆。无巧不成书,主人家的女儿与余红梅一样大年纪,而且是同一天生日。余红梅因此深受刺激,为何年同、月同、日同,但是命不同?工作之余,不认命的她开始发奋补习功课,直到有一天主人发现这个小保姆的水平已经足以辅导自己的孩子。惊喜之余,主人家介绍余红梅参与建材生意,并让她管账。而这一次保姆生涯的经历,让余红梅第一次意识到,读书带给她尊严和机遇。这之后的几年里,余红梅一家的日子渐渐好转,她回了乡,用积攒的钱和父亲开了个煤球作坊,也结了婚,本以为日子就会这样安安稳稳地过下去,可是没想到,命运却再一次给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余红梅又迎来了她人生中一次更大的波折。            


采访:            

余红梅:那个时候家里有两个妹妹,一个婆婆是神经病,一个老爸躺在床上。一个公公就是还行吧,蛮老实。我还在坐月子。再加上我爸爸生病了,加上家里这么贫苦,生孩子还要准备东西嘛,我就非常为难。为难到什么地步呢,就是没米吃。后来满月的第二天,我就去借了100块钱,但是是个假的。因为我把米、油、面三样东西称好了, 87块钱。我心想,还找我13块钱,还能买点别的,买点奶粉之类的什么的。但是他告诉我,他说,这个钱是假的。我当时整个人就不知道要怎么搞,后来我就求着他说,我在这个街上做蜂窝煤这么多年,你应该认得我。我说我在一个月之内还给你,你把这些东西赊给我,带回去。我说家里面真的是揭不开锅了。所以他赊给我了。赊给我了第三天,我就去捡破烂,就是结婚之后。因为小时候在外婆家,再为难,只要自己吃得饱就行,不用担心一家人。那时候小,没有学费可以不上学,但是你作为结了婚的新媳妇,家里一家人,特别是我,带了三个,加上我,一共四个人嫁过来的。我两个妹妹,我老爸,那么都在婆家的话,你要说不挑起这个担子,别人就说,你看这个媳妇都不懂事,还带三个人。你再自己没得吃,再向别人借的话,别人更是会说这说那的。所以我就决定了去捡破烂。            


配音:            

“捡垃圾”一段时间后,爱琢磨不服输的余红梅又开始不安分了,她想,捡垃圾有没有什么窍门呢?她始终难以忘怀做保姆时,知识让她尝到的甜头,也由此,余红梅做任何事都爱比别人多动动脑筋。熟悉路线的她竟慢慢地摸索着画出了她的“拾荒地图”——哪里垃圾多,哪里垃圾少,哪里施完肥,马上可以去捡编织袋,过年后,赶快到城里捡烟花废纸——谈到捡垃圾,余红梅脑子里满满都是诀窍和门道。从鄂州到大冶,从英山到罗田,她的活动半径慢慢从本镇,扩大到周边好几个县市。勤快聪明的余红梅硬是把捡垃圾的零散活做成了再生物资回收的小事业。周边的村民发现跟着余红梅拾荒总有甜头,追随者慢慢增加到几十人。多的时候达到上百人。她在这一带,成了名副其实的“破烂王”,成了“拾荒女王”。            


第三段            


余红梅采访:            

采访:初中就辍学,然后还有这么多苦难的经历,您为什么在脑海中一直有这个知识的概念呢?            

余红梅:因为,对我来说,读书是个很重要的事情。我只读了初一半年,所以还是很渴望读书嘛。觉得有句话说得蛮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一直把这句话记得。因为老师之前有教日记,所以这二十多年里我一直都有写日记。不断的,就是无论是做保姆,还是自己自习,还是教他们家孩子作业。然后卖建材还要记账,我在卖蜂窝煤的时候也要记账,一直都离不开写字啊,记账啊,知识。然后我在作蜂窝煤的时候,斜对面有一个人,他启发了我。            


余红梅同期声:            

那个时候我遇到了一个人,他现在还在这个镇子上。你看这里这么多门面,那个时候这里很破破烂烂,然后呢它就是一片荒地。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家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你们看做的很漂亮。            


余红梅和修车师傅同期声:            

余红梅:哎,徐师傅,生意怎么样?            

徐师傅:生意还好。你二胎是生个儿子,还是生个姑娘啊?            

余红梅:管他呢,都一样啊            


余红梅采访:            

余红梅:他以前是个剃头的,好好的,他又说剃头一个头4、5块,修个车4、5百,他说我转行,我修车。我说,天啊,你怎么修车啊,我跟那两个孩子一起开什么玩笑。那时候我还很年轻嘛,17、18岁,做蜂窝煤的老板,他在那里当剃头老板。那个叔叔他说,我坚决改行,我要修车。我说你告诉我,怎么从剃头到修车。他说,你不要跟别人说啊,我说怎么了。他说一开始我发现这个街上没什么修车的,也就一两家。来个家里停个5、6天,我在家里,把书本一看,哪个零件怎么换,我看他是哪个零件坏了我拆开。怎么装到一起,找个修车的师傅帮一下我,我看下书上是怎么写的。我就看他哪个零件坏了,特别是轴承坏了最好修。轴承里面的东西 坏了,换个新的,立马这个车就转了。然后实在不会修,又上楼去看半天,就告诉别人我有别的事,叫过几天再来拿。别人自己修不了啊,然后有的司机他开车也没有多大的文化也不可能去买修理的书。我买几十本书,每一种车怎么修都会。那我感觉知识的作用好重要啊。            


配音:            

老人的经历给当时的余红梅带来巨大的触动,看着老人汽修厂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余红梅再一次深深地意识到,读书和学习可以给生活带来的切切实实的改变。从此,余红梅从喜爱读书变成了有意识地自觉读书。机会永远会眷顾有准备的人,余红梅终于等来了她人生的第一桶金。            


余红梅同期声:            

收大水桶、小水桶、泔水桶、提桶、马桶、洗脚盆啊。            


余红梅采访:            

余红梅:我收破烂收到这么多的水桶回来,先没想到出口啊,我怎么会想到出口呢。就是因为我把它收回来,别人说要,好啊,我说我给你啊。他拿去做样本,来了一个外国人。古拉古拉搞了一大串外语,我一句没听懂。他给了我一千美元做定金。            

采访:那对您来说,是一笔相当大的定金。            

余红梅:是啊,我高兴的不得了啊。七八千啊,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美金,还去换成人民币,又去收货了。我就什么都不干,就收桶啊。没想到,那个会翻译的那个人把他引导山东去了。开个厂,给他三百万美金。如果我会英语,那么这些不都是我的财富吗?所以我就把我的孩子,没多大就送到国外去了。我说赶紧去学外语,外国人到中国来了,我学不到话,你学到了回来教我。            



第四段            


配音:            

有人说,人生如茶,第一道味苦,要你苦心苦力,第二道就苦中带甜了。也许是痛失三百万的教训对余红梅的刺激太过强烈,此后的余红梅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生意越来越顺。而这个时候的中国,改革开放也迎来了对外贸易的黄金期,湖北省对外贸易总额十年间增长了将近四倍,到2017年湖北进出口额首次突破三千亿大关。余红梅也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生意做得是风生水起,余红梅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初中辍学的穷孩子,她已然已经成长为一个成功的女企业家,身价早已破亿。事业的成功,并未改变余红梅的初心-------那就是对知识的敬畏。2013年余红梅敏锐地感觉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她有了一个更大的梦想------建一个文化旅游园,而在她构想建设这个文化旅游园的初期,就把国学堂作为了最重点和最早期的建设项目。            


学堂同期声:            

节分端午自谁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不能洗得直臣冤。            


老师和学生同期声:            

老师:那么小朋友,我们先把手中的艾草放下来,大家看,这个蒲叶像我们古代的什么兵器啊?            

学生:宝剑。            

老师:对,这个像宝剑的蒲叶有斩千邪的作用。这个艾草可以拿起来放在鼻子上闻一下。是不是有股药草的清香?学生:是。            

老师:这个具有药草清香的艾草,它具有招百福的作用。现在我们把丝带拿起来,我们把这个蒲叶和艾草系起来。            

今天这堂课我们还有最后一个内容,就是为大家点上雄黄酒。这个雄黄酒具有驱毒的作用。画上王字他就可以像一个小老虎了,有那个辟邪的作用。            


配音:今天正值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国学堂的小宋老师抓住这个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好时机,给孩子们讲授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诗词文化。小宋老师是从凤娃镇走出去又回到凤娃古寨工作的本乡大学生,他说,当初吸引他义无反顾返乡工作的,正是余总对于传统文化的那份热爱和执着,能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正是小宋的梦想            



配音:            

国学堂建成后,为了让更多的父老乡亲从书本中获益,2016年,余红梅和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一拍即合,成立了农家书屋。从此,这座古朴沉静的古屋中,有了习习墨香,有了阵阵书声。但对余红梅来说,这些离自己的梦想还差得很远。经过几年的努力,余红梅终于把脑海中文化旅游园的蓝图付诸于现实,凤娃古寨建成了。在这里,余红梅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你能看到古建、民俗、非遗、国学等等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东西。            




余红梅同期声            

大家看,这是我们的一个篾匠铺,这个篾匠啊我们古代有很多的,我们的用具啊都是通过竹子编的,这个很环保,也是我们当地的一个民俗工艺,一个非遗。            

采访:大爷,做了多少年啊            

大爷:做了几十年            

余红梅:而且他们家老一辈也做这个            

采访:他现在编的是个啥嘞            

余红梅:他现在编的是个菜篮子,像它这种主要是环保,城里人啊晒点儿腌菜,带回去又环保又美观            

采访:这是做什么的            

余红梅;这是捞鱼的            

采访:捞鱼的啊            

余红梅:捕鱼摸虾,这个跟一次性的袋子完全是两个概念.这个用一辈子都垮不了。这个是我们的铁匠铺,来来来,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也是我们的一个非遗项目。铁匠郭师傅            

采访:郭师傅您好,这个打铁好像没烧红,红的打冷。            


采访:            

余红梅:起码让它1年、3年、5年一个台阶。台阶上去,也不说一定做的非常,根据大趋势、大环境,把乡村旅游带动家乡这件事情做好。            


采访:            

余红梅:后来我有凤娃古寨这个平台,我能够解决建筑古寨建筑公司。我底下四五个公司加起来,能解决下面7、8百个人甚至4、5百人,接近两千人就业。我感觉我非常的有成就感,整个公司的人数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我在外面招一个人进来,是代价要大一点,但是我会省心一点,毕竟有学校毕业的、营销企业毕业的,搞那个土特产专业设计师。我们除了几个高管空降的,外面的其他都是培养当地的。其实我觉得还是当初的那个初衷。我说那么久,我当时找不到就业机会,我认为既然有那么好能够带动老百姓,让我觉得当时我渴求的东西没有得到解决。帮助别人对我是一种欣慰。            


配音: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新时代农民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不再一味远离故土,从最初的外出打工,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乡。最新数据表面,湖北省每年新增就业人数超过90万人,越来越多的像余红梅这样的能人回乡建设故土,立足家乡,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反哺家乡,回馈社会。而更有越来越多像小宋这样的年轻人,受到了像余红梅这样的家乡致富能人的感召,看到了家乡的希望和机遇,回归家乡,建设家乡,扎根家乡。            


第五段            


表演同期声            

老师:各位观众,我们参加凤娃大赛,今天表演学习善书。            

观众:好。            

余红梅:上面哪一个是你们家孩子?            

观众:这边这一个。            

余红梅:哦,学皮影戏的是吧?表演得还不错。学这个辛不辛苦啊。            

观众:刚开始还有一点,后来慢慢有兴趣了,希望余总以后多搞这些活动。            


配音:            

一年一度的凤娃比赛是余红梅精心打造的,她说这个活动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在一年一度的游戏娱乐中,把传统文化融入骨血,真正做到延续本土历史文脉,记住乡愁。            


采访:            

余红梅:我很喜欢这种传统文化,我想传给下一代,我的孩子一个两个也不见得有那么喜好的。当地的孩子让他们来培养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爱学习、喜欢凤娃古寨这个景区的感情慢慢培养,说不定等他大学毕业了,或者说是硕士毕业了,能够回来支持家乡的企业            




配音:余红梅说,当年她曾经三次打工无门,那份窘迫和绝望至今记忆犹新。这也就是她为什么在自己的企业中,坚持用邻里乡亲的原因。回馈家乡回馈相亲就是她最大的心愿。在余红梅的企业中,本乡大学生,学成后回乡工作的还有很多,余红梅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因为她知道,故土的文脉,故乡的明天,需要这些年轻人去延续。            





余红梅和乡人同期声            

乡人:余总来看你啦            

余红梅:你们还好吧?            

乡人:还好还好。            

余红梅:你养儿,我们那个时候还没有钱不能去读书,他还能去读个大学,在我们公司还可以。你这个孩子还是蛮优秀。            

乡人长辈:我们那个时候很吃苦,打工。            

乡人:今天余总难得来看我们,祝余总生个健康的宝宝。            

余红梅:谢谢谢谢,你们也身体健康。好,我们一起来。            

乡人:路上小心。            

余红梅:好,那家里你多关心。            

乡人:ok.            

余红梅:好,好。            




第六段            

余红梅采访:            

采访者:终于可以去医院了。            

余红梅:嗯,我们现在就去医院。            

采访:紧不紧张?            

余红梅:还好吧。可能我还是有点怕痛。这怀了十个月了,终于可以跟宝宝见面了,其实还是蛮激动的。            

采访:有没有想孩子的名字?            

余红梅:已经想好了。那次我还跟我妹妹聊过,一个月前晚上做梦,可能由于我经常整理书还有本子的,我做梦肚子剖开了,都是书和字画。我说孩子呢?我妹妹说奇怪,那可能是天天看书看多了。我说是的,这可能还是有个寓意,以后孩子出生就叫书涵吧。书本的书,内涵的涵。            



配音:余红梅现在脚下的路正是当年她艰难拾荒时走过的路,余红梅曾是不幸的,她经历了艰苦的岁月,尝尽了生活的甘苦;余红梅也是幸运的,她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四十岁的余红梅,觉得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她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是她坚信,未来的路一定不会再那么孤独,那么难走,会和乡亲们一起,把这条曾经困扰她的小路,趟成一条奔向致富的康庄大道,而她与乡亲们会与新时代同行,走得更稳当,更坚实。